瞿独伊
瞿秋白继女、“七一勋章”获得者
瞿独伊(1921年11月5日-2021年11月26日),女,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生前在新华社俄文组担任翻译和编辑。
人物生平
1921年11月5日,沈晓光(瞿独伊原名)生于上海。
1925年春,沈晓光被杨之华接到上海与瞿秋白一同生活,瞿秋白赐名沈晓光为瞿独伊。
1928年5月,年仅六岁的瞿独伊跟随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至1941年,瞿独伊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
1942年瞿独伊随母亲回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
1946年瞿独伊经营救获释,并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瞿独伊在开国大典上,通过广播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1950年3月,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1978年瞿独伊回到新华社工作,担任国际部俄文组担任翻译和编辑。
1982年瞿独伊离休。瞿秋白杨之华还没彻底平反,瞿独伊还在为此奔走。
2021年11月26日,瞿独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担任职务
瞿独伊生前曾任新华社俄文组担任翻译和编辑,曾任周恩来同志翻译。
人物事迹
曾到“六大”驻地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座乡间别墅中召开。当年参加“六大”的正式代表有瞿秋白、任弼时、周恩来、罗亦农杨尚昆陆定一苏兆征等第一代领导人。当时只有7岁的瞿独伊,也随父母秘密进入了中共“六大”的驻地。她曾为代表做掩护,休会时为代表表演。截至2021年,瞿独伊成为唯一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见证人。
经历二战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莫斯科,德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落在房顶上,为防止它在建筑上爆炸,20岁的瞿独伊和同伴一排人站在房顶,看炸弹落下,就冲过去,迅速用铁夹子把炮弹架起来扔到楼下。
绝食抗议
1941年,瞿独伊和母亲离开莫斯科,从新疆回国。途中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滞留、软禁以至投入监狱。敌人审讯杨之华等共产党员,未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材料,策反也未成功,就盯上了年纪尚小的瞿独伊。敌人认为她还年轻,只要答应敌人的条件,出狱后会很快给瞿独伊找一份工作。面对威逼利诱,瞿独伊断然拒绝。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参加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瞿独伊为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担任翻译,参加观礼,当典礼进行时,廖承志找到瞿独伊并让她到广播电台去用俄语广播毛主席的宣言,瞿独伊乘车赶到电台后,她用留声机录音,录了一遍不满意,又录了第二遍。就这样,瞿独伊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播报新中国成立喜讯的记者。
瞿独伊在开国大典期间接待、翻译上的表现,廖承志推荐瞿独伊到广播电台当播音员。
主动降薪
1950年3月,瞿独伊再赴苏联,这一次承担着对党和国家的托付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筹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莫斯科分社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
瞿独伊与她的丈夫在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开始了他们的采访工作。正值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之际,连火车上都设有投票箱。瞿独伊夫妇利用这一机会采访了列车上的乘客,成功地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报道。
在最初的采访报道工作中,瞿独伊夫妇遇到了不少挑战。根据规定,他们仅限于在莫斯科周边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所有对苏联人的采访都需要获得苏联外交部新闻司的批准。此外,高昂的发稿费用和复杂的电讯发送程序也是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
有一次,瞿独伊夫妇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前往苏联外交部新闻司递交稿件。不幸的是,下车后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导致两人全身湿透。面对苏联工作人员的好奇询问,瞿独伊解释说,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节约国家资源,他们选择亲自递交材料,避免额外的开销。
关于国家给予的工资待遇,瞿独伊与其丈夫李何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李何认为自己“不够资格领取如此高的薪酬”,提出希望降低自己的工资水平;而瞿独伊则表示自己的贡献不及丈夫,要求进一步减少自己的工资。最终,两人都自愿降低了工资标准。除了主动减薪外,瞿独伊夫妇还将大部分稿费作为党费上交,并自掏腰包购买了记者站所需的收音机和照相机等设备。在他们回国之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规模。
主要贡献
为父平反
瞿独伊在得知陆定一倡议为瞿秋白平反的消息后,立即响应,向党中央写信,正式提出了为她的父亲瞿秋白恢复名誉的请求。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瞿独伊对其父名誉的重视,也为后续瞿秋白平反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复查组,即八组,负责调查瞿秋白的相关历史问题,以期给出公正的评价。
文学作品
社会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瞿独伊将丈夫李何的皮大衣作为救灾物捐给了西北受灾地区。
2011年6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电影《秋之白华》新闻发布会上,瞿独伊展示父亲瞿秋白送给母亲杨之华的“秋之白华”印章。
2016年,瞿独伊参与拍摄了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
2018年,96岁高龄的瞿独伊抱病在微纪录片《天地英雄气》中出镜,清唱《国际歌
所获荣誉
2015年,瞿独伊获得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2020年9月10日,瞿独伊获得俄罗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奖章”。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名瞿独伊为“七一勋章”建议人选。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瞿独伊“七一勋章”。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我始终信仰共产主义,不用考虑,我已经谈过,共产党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我就是要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死了也是光荣的。”(1942年至1946年关押期间审讯时瞿独伊回答敌人时说)
家庭情况
人物轶事
瞿独伊回忆她的童年:母亲忙于工运,父亲对她十分慈爱,不管多忙,只要一有空就到幼儿园接送她。在家时,他手把手地教她写字、画画。
1928年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杨之华带着瞿独伊秘密来到莫斯科。过境时,她掩护过好几个中共代表,在妈妈的引导下认几位叔叔叫爸爸。因为由于叫许多人爸爸令人不相信,所以后来就不叫了。
人物评价
小独伊:你会写信了,我非常之高兴。你不病,我欢喜了。我很念着你。我的病快好了,过三个星期我要回莫斯科,那是要看你,一定来看你,我的小独伊,再见再见——好爸爸(瞿秋白1929年2月14日写给瞿独伊的信)
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七一勋章提名建议评)
瞿独伊,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她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奉献,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求是网评)
人物影响
2021年11月21日,《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一期节目播出,专题介绍瞿独伊的人物故事,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瞿独伊分别由张熙然关晓彤谢芳饰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5:5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